近日,在四川巴中恩阳区,省委网信办驻长岭村工作队的队员,制作并发布了题为《陪留守老人吃顿饭》的短视频,意外在社交平台走红,短时间内收获超100万播放、超3万点赞。
这是驻村工作队日常工作的缩影——他们习惯了背着高压锅、带着食材和药品入户,一边做饭一边宣讲医保报销、高龄补贴等政策,用“爱”的陪伴和“实”的行动,托起山村“夕阳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口高压锅,背起的是民生重量;一顿家常饭,焐热的是百姓心窝。

驻村干部带着食材和高压锅入户。(受访者供图)
长岭村,一座隐于群山间的普通村落,隶属于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全村1705人中,青壮年大多背井离乡务工谋生,留下的400多位老人守着空荡的院落和几亩薄田。
“儿女们逢年过节才回来,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驻村队员告诉记者,这些留守老人,平均年龄超过65岁,有的步履蹒跚,有的身患高血压、风湿病等慢性疾病,有的甚至因耳背难以与人交流。
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全国吹响,在长岭村,如何守护空心村里的守望者、如何让留守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成为摆在驻村干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驻村干部(右)在村委会直播带货。曾业 摄
2025年初春,省委网信办派驻长岭村第一书记廖高平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常以咸菜、冷饭凑合度日。“他们不缺米面油,缺的是热气腾腾的关怀。”廖高平思来想去,决定从生活小事上“破题”。
与村干部商议后,廖高平带着工作队员到农贸市场,自掏腰包购置了高压锅、新鲜蔬菜,还买了不少常用药品。
第二天清晨,驻村工作队背上背包、带着高压锅,叩响了留守老人成爷爷的家门。灶台前,廖高平熟练地切着土豆,队员小汤蹲在地上生火,锅里炖着排骨的香气弥漫整个屋子。

驻村干部跟留守老人一起做饭。(受访者供图)
看着忙里忙外的几个年轻人,82岁的成爷爷眼眶湿润:“这味道,和我儿子炖的一模一样。”饭桌上,老人捧着热汤,心里也热乎了,话匣子自然也就打开了:“村里卫生室太远,买药不方便”“屋顶漏雨,自己爬不上去修,怕摔跤”……驻村干部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老人的需求。
此后,背着高压锅走村入户,成为工作队的常态。每逢阴雨天、节假日,他们总会带着食材和药品入户,一边做饭一边宣讲医保报销、高龄补贴等政策。一顿顿热腾腾的饭菜,总能打开留守老人的话匣子,队员们的政策宣讲,老人都听得特别认真,变得事半功倍。

驻村干部与留守老人一起吃饭。(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留守老人群体,驻村工作队用镜头记录下不少温暖瞬间,短视频《陪留守老人吃顿饭》意外走红:画面中,廖高平在昏暗的灶台前翻炒青菜,身旁的老人们笑着分拣豆角,弹幕里飞过“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全网最接地气干部”。短时间内,视频全网播放量突破100万,点赞量超过3万。
网友“山间清风”写道:“我爷爷也是留守老人,看到视频里干部们耐心陪老人聊天的样子,突然想家了。”更有爱心企业联系驻村工作队,希望能出资帮扶村里老人——5月7日,愿景变成现实:在四川省委网信办的牵线下,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向长岭村捐赠1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
炊烟袅袅的厨房里,驻村干部的初心在生根发芽。针对老人“买菜难、看病难”问题,工作队开车接送老人到医院到菜市场;针对房屋安全隐患,协调帮助村民租房;针对精神孤独问题,不定时组织队员入户陪留守老人吃饭聊天……

做饭时,驻村干部细心地剔除肉皮。(视频截图)
变化悄然发生。总担心“死了没人发现”的刘爷爷,床头贴上了驻村干部的电话号码;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视频后,主动邀约驻村干部到家做客、看望父母:“你们把老人当自家父母疼,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当年轻干部脱下西装换布鞋,当政策宣讲从会议室搬到农家灶台,党群关系的纽带,也悄然在这热腾腾的烟火气中变得愈发紧密。
立夏过后,长岭村一片生机盎然。留守老人们依然守着深爱的青山绿水,但,他们已不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