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
在资阳市雁江区堪嘉镇的丘陵坡地上,插秧机穿梭在新垦造的水田间,一株株嫩绿秧苗整齐排列,昔日荒坡正蜕变为“良田”。这是当地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打造新时代“天府粮仓”的生动实践。堪嘉镇通过垦造水田项目,利用“坡改田+科技种粮”模式,把1180亩低产荒坡旱地变身高产粮田,让粮食安全根基在沃野上不断夯实,为天府粮仓建设探索出丘陵耕地保护新路径。

机械插秧。
垦造水田 厚植粮食生产发展根基
5月7日,堪嘉镇大桐庙村正抢抓农时,在坡上的水田里机插秧苗。伴随着插秧机的轰鸣声,水田逐渐穿上“绿装”。“这里之前是旱地,收成也不好。现在改成水田后土也肥了,能够种植水稻,也能养虾。”大桐庙村村委会副主任刘杰说。
是什么激发出了这原本贫瘠低缓的荒坡的潜能?2023年5月,大桐庙村依托濛溪河丰沛的水源,通过垦造水田项目,让缓坡上的碎块旱地成为宜机操作、宽广平整的大块水田。

垦造水田。
据了解,垦造水田是通过工程措施及生物措施,将其他土地改造为水田。垦造水田既整合了零碎的田块,优化耕地布局,又改善了农田基础耕作条件。

机械插秧。
“目前大桐庙村、中心村、胡石桥村的1180亩土地参与了垦造水田项目改造。项目选用的土地主要在缓坡上,坡下水资源要充足。在项目动工前,我们调动群众参与垦造水田项目的积极性,制定详细可行的施工方案后才推进。”堪嘉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宗刚说。
“我们村900多亩垦造水田第一年水稻产量有80余万斤,亩产800至900斤,今年我们更有信心了!”看着新栽种的秧苗,刘杰满怀期待。
良田种粮 奏响科技协奏曲
站在大桐庙村的高处,望着整理过后管网齐备、机械耕作着的土地,刘杰估计:“今年水稻的收成不会差,沿着坡向两旁延伸,水田都是连接成片的,机插秧苗快得很。这20多个人在这个月就可以完成,比去年用人工插秧减少了不少人力。”

秧苗。
这片被寄予厚望的良田,正在农人手中,发挥应有的价值。面对缓坡上田地缺水现状,堪嘉镇引入旱优73号水稻品种。该品种根系发达,耐旱性强,配合旋耕机整地、播种机精准播种、无人机喷洒农药,依托完善的灌溉管网,实现全机械化耕种的突破。
“以前土地效益不高,水稻品种几十年都没有换过。改造后土地是集体在管理,每亩地比以前多收100多斤粮食。现在,水田种植统一品种、技术和管理后,我们变成了种粮的‘上班族’。”杨昌均笑着说。

机械插秧。
良田种粮,还将有村民和设备为其“保驾护航”。“我们都是这片田地的责任人。”刘杰说,每天忙碌之余,他和其他劳作的村民都会到田里走一圈,设备有故障、秧苗有缺失等问题他们都会及时得到解决。
“我们的垦造水田主要发展稻虾产业,要用好这片土地,光靠人力管护垦造水田太费时间,我们后面还会在田间部署湿度传感器,根据设备的土壤数据提醒工人补水、施肥,既能省水、省电、省力,又能实现精准灌溉、精准施肥。”陈宗刚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