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记者获悉,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传承人卢兴琼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49年来,从一名企业女工,逐渐成长为工艺美术大师,再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卢兴琼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
耳濡目染从小结缘丝毯
丝毯编织在阆中市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明代开始,阆中就出现了丝毯编织作坊。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卢兴琼,祖辈都从事着地毯编织的工作,她从小就跟在外婆、母亲身边学习编织。
“外婆坐在院坝的一角,将一根根白色的丝线相互打结缠绕,然后又用小刀不断修整,我就在旁边帮着拿线、递工具,眼见着一张张精美的丝毯就在外婆的手中编织出来,这就是我对阆中丝毯最初的印象。”卢兴琼说,长大后,她也跟着母亲学习编织简单的花样,也许正是因为从小耳濡目染,让阆中丝毯在她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阆中丝毯虽然盛行,但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直到1952年,阆中县制线合作社成立,这也是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的前身。卢兴琼的父亲就在制线合作社负责染色,1976年,卢兴琼顶替父亲的班,进入制线合作社,开始编织地毯的职业生涯。
1977年,制线合作社面临发展、产品更新的重大机遇,改名为阆中县丝毯厂。作为厂里的年轻力量,卢兴琼担任学习组组长,带领工作骨干前往湖北均县(现为丹江口市)丝毯厂学习绘图、设计、染色、剪花等地毯编织技艺。在半年的学习时间里,卢兴琼掌握了120道产品的编织、图案设计等。后来,卢兴琼又到河南省学习了300道的编织技艺。
1977年底,学成归来的卢兴琼开始编织样品,找寻销路。随着市场的打开,公司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招聘了不少新员工,卢兴琼作为厂里面最早的技术工人,传、帮、带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她的肩上,她也慢慢从一名普通的编织工一步步成长为生产车间主任、生产科科长、副厂长、厂长、经理、总经理。
丝织图案呈现浮雕质感
1983年,卢兴琼成为当时阆中县丝毯总厂副厂长。她深深明白,作为纯手工制作的真丝地毯,阆中丝毯的特色就是精密、美观。
阆中丝毯的工序异常繁复,最大的特点是高密度的手工打结,毯背每米丝线的道数可以达到1000多根。经纬线打结缠绕全由手工完成,根据织成的图案,以开、片、剪、投等不同技法进行修饰,图案就可以呈现出浮雕的质感。
“生产一条丝毯要经过挂经、栽绒、过粗细纬、砸耙子、剪荒毛、挑花刺和扎背面等7道工序,打结耗时长,难度高,以一个工匠每天编织8小时计算,以300道为例,一个织造工一年只能织两平方米。”卢兴琼说,由此看来,阆中丝毯在保证质感的同时,就是要多多培养织造手艺人,产品的数量才能提升。
于是,认识到这一点的卢兴琼主导在阆中所辖农村建立地毯编织加工点,广招员工,传授织造理论知识和手工打结编织实操技术,让更多的人进入丝毯编织行业。最鼎盛时期,阆中从事丝毯编织的人数达上万之众,地毯年产量最高达到10多万平方英尺。1993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万人大厂无“围墙”》为题,记录了当时盛况。
这些年来,阆中丝毯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奖”“全国手工丝毯质量评比第一名”,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软浮雕”“片剪皇后”,其工艺水平得到世界认可。
百年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手工挑选蚕丝,在一平方米的丝毯上打将近一百万个结……”今年4月,四川省蚕丝学校、四川银河地毯有限公司共同在四川省蚕丝学校举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阆中丝毯织造技艺卢兴琼大师工作室授牌仪式。在卢兴琼大师工作室授牌暨开班仪式上,卢兴琼为百余名师生讲述了阆中丝毯的发展历史及织造技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卢兴琼大师工作室的正式运行,也意味着阆中市丝毯织造这项百年技艺也正在迎来一批新的年轻力量。
如今,卢兴琼已从岗位上退休,但是在传承和发展阆中丝毯织造技艺上却始终保持着热爱与坚持。她一边参与产品研发,不仅在道数上作出新的尝试,也在产品图案上创新,研发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文创产品;一边负责企业文化的收集整理,传授编织技艺;一边做好宣传、讲好故事,吸引更多青年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

卢兴琼为游客讲解
4月9日,卢兴琼在阆中丝毯博物馆为来自广元的100多名学生讲述了阆中丝毯的故事,并带领他们体验了丝毯编织手艺。
阆中丝毯博物馆,是全国唯一收藏阆中丝毯、体现阆中丝毯织造技艺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收藏了3000余件阆中丝毯,有的以东西方古老传说为蓝本创作,有的以徐悲鸿等艺术大家的作品为蓝本创作,图案组合涉及龙凤花鸟、青铜铭文等,元素多样。

卢兴琼与外国游客交流
“这里既是博物馆,也是阆中丝毯面向全球的生产车间,每天都有从业数十年的丝毯织造技师,为观众展示着阆中丝毯的织造技艺。只要没有特别的事情耽搁,我每天都坚守在阆中丝毯博物馆,为来往的游客和学子讲述非遗技艺,带他们感受‘东方软浮雕’的独特韵味。”卢兴琼说,随着研学热兴起,阆中丝毯博物馆不仅是游客的打卡地,更成为了热门研学旅游地,平均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