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2023年6月,第四批沙湾区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金口河工作队25人,接过帮扶接力棒,从大渡河尾端逆流而上,入驻金口河区。近700天的坚守,工作队秉承“金口所需,沙湾所能”帮扶原则,延续帮助产业发展、民生实事、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人才培育、基层治理“六帮”主基调,回应群众发展呼声,共续“金沙”情。
“最美水上公路”车水马龙,永和镇“新乐天街”人潮涌动;蓝莓基地蓝莓枝头高挂,高山蔬菜产业园绿意盎然……5月的金口河,处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沙湾区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金口河工作队将产业帮扶作为头号工程来抓,按照“内外兼修”的帮扶思路,助力金口河壮大富民产业,“金蓝莓”“金蔬菜”“金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练“内功” 跨县“取真经”
“这次培训真是大开眼界!沙湾区无土栽培番茄单株产量能达到30斤,咱们的露天种植方式必须转型升级了。”近日,在金口河区永胜乡瓦山村“两委”会议室,结束沙湾区考察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丰奎正向村民展示学习成果。这场跨越县域的“求学之旅”,为海拔2300米的高山村落注入发展新动能。

金口河区永胜乡瓦山村组织村“ 两委”、合作社骨干在沙湾区学习考察
这是一场“谋划已久”的“学习之旅”。
“这趟学习考察我们今年初就开始谋划了,从最初的对接到选点,再到实地勘察,工作队的同事们准备得很细致。”成功完成了这次学习考察,沙湾区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金口河工作队队员李超的心也踏实了。
产业要发展,光靠说不行。在瓦山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工作队意识到,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需要让他们自己先练好内功。
“典型的案例介绍了很多,发展的思路也提了不少,但是大家始终拿不定主意。”李超发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村里人缺的是信心和决心。于是,“走出去”的想法应运而生。
这是一场精准助力的“思维革命”。
走出去,去哪里?看什么?这可不是随便决定的。工作队经过对瓦山村村情的缜密分析,最后选择了从蔬菜种植、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三个方面着手。

金口河区永胜乡瓦山村相关人员在沙湾区中药材种植大棚里参观学习
在沙湾区嘉农镇粮蔬现代农业产业园,考察团被立体栽培架上宝石般的串收番茄所震撼,“水肥一体化”“EC
值动态监测”等术语密集地落在考察团的笔记本上,坚定了他们升级种植方案的决心;在中药材种植大棚里,张丰奎现场拍摄下种苗驯化流程,准备带回村好好研究;在沙湾区轸溪镇,“
三峨第一寨”古寨遗址变身网红打卡点的案例令民宿经营者心动不已,大家围绕寨子村的模式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将瓦山村的特色美食纳入体验项目,打造全链条体验模式。
“这次取经我们大开眼界,学到了很多。”张丰奎表示,考察后“现代农业”“中药材驯化种植”“民宿集群”三个分支不断延伸出新想法,10余条可行性建议渐次成形,这次“内功”练得很有成效。
修“外形” 畅通“发展路”
站在金河镇同心村观景台俯瞰,3000亩高山蔬菜基地犹如碧玉镶嵌在群山之间,蜿蜒的产业路如银色丝带缠绕山腰。这个曾经因交通闭塞导致“菜烂地头”的高山村落,如今已成为成渝地区高山蔬菜直供基地。“我们刚来时,这里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现在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现代化农业园区,你看这里的景色多漂亮!”李超感慨道。

金口河高山粮蔬复合种植示范基地
“金蔬菜”出圈的背后,离不开沙湾区帮扶工作队的助力。2023年以来,工作队锚定“夯基提质”目标,先后完善了产业园区农事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土地整理提质增效及智慧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挥产业园区在调整产业结构、助农增收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金口河黄柏农事服务中心
“除了蔬菜产业园区的基础建设,我们同时还统筹实施了‘金蓝莓’‘金旅游’工程,提升黄柏-马铃薯、蓝莓等产业园区及新乐村民俗活动文旅综合体基建水平,产业类投入的资金占整个帮扶项目资金的59%。”
沙湾区先发带后发结对帮扶金口河工作队领队罗新源告诉记者,工作队还通过组织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特色美食大赛,擦亮“金口金品”品牌效应,拓宽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
当高山蔬菜跨越崇山峻岭走上都市餐桌,当彝族刺绣随着游客脚步传播四海,这条“先发带后发”的共富之路,正如大渡河的浪花,奔涌向更加壮阔的江海。
“金口河需要的,就是沙湾要深耕的。”罗新源望着满山苍翠坚定地说。随着2025年产业帮扶项目的逐个实施,更多“三金”产业新篇章正在续写——在这片被山水眷顾的土地上,“金沙”合奏的振兴强音,必将愈发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