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母亲节特别报道丨从“年归”到“日见”:安岳“卫星工厂”“缝补”3000多个留守家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5月8日早上9点,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朗特鞋业分厂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女工刘琴的工位旁,一张写着“妈妈,下午记得早点来接我”的纸条格外显眼,旁边还画着粉色爱心。在这个99%员工为女性的“卫星工厂”里,130余名“妈妈工”正通过弹性计件制,实现“上班带娃两不误”。如今,安岳117家鞋服卫星工厂已吸纳5000余人就业,其中3000余人是曾跨省务工的“候鸟妈妈”,她们在家门口月均收入3000-7000元,在生计与亲情间找到了平衡。

产业下沉:从跨省“候鸟”到家门口就业     

清晨8点,内江籍厂长尧英准时拉开鞋厂卷帘门。为赶制第二季度17万双鞋面订单,她已连续半月往返厂区与宿舍。作为周礼“卫星工厂”的管理者与技术带头人,尧英自2019年返乡任职,见证工厂从30人、3条生产线,发展到如今130余人、7条生产线。

工厂车间内部。

从业30余年,从车工成长为管理骨干的尧英感慨:“过去在广东打拼,虽收入可观却难顾老小。如今每月8000多元的收入,还能回家2-3次,这才是想要的生活。”

即便订单繁忙时想过放弃,但看到姐妹们靠这份工作养家,尧英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员工月均收入3000-7000元,通勤时间从跨省打工的“一年一归”缩短为“每日团聚”。

而品检组长李仕花用“两全其美”形容这份工作:“家门口月入4000元,孩子放学骑车5分钟就能接到!”。

陈水兰去接孩子。

尧英说,厂里的员工大多来自周礼镇,在这里工作既能实现“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到家庭,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不止是周礼镇,截至目前,安岳全县46个乡镇(街道)中已经有32个乡镇设立117户鞋服“卫星工厂”,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妈妈工”占比达70% 。

弹性机制:编织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线

“员工里面99%都是女工,只有2个保安和1个男工。”尧英表示,工厂针对“妈妈工”实行“弹性计件制”,早8点到晚7点随到随干,午休1小时,完成定额即可离岗,超额工作自愿。“因为经历过与孩子分离,所以更懂这份弹性的重要性。”

32岁的陈水兰对此深有体会。2022年,得知儿子考试仅得17分,她毅然关闭广西的奶茶店,回到周礼镇进入卫星工厂。“以前一年只能见老大1-2次,现在两个孩子都在身边,关系更亲近,成绩也提高了。”

孩子们在工厂里面玩。

下午4点半,缝纫机声渐弱。女工们陆续骑上电瓶车接孩子放学。半小时后,工厂里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墙上用粉笔画着太阳笑脸、写算术公式,让这座工厂多了一份生机和童趣。

尧英介绍,工厂还推出暖心福利:周末提供1元午餐(儿童免费),女工可带孩子共享;每位女工生日时,还能收到公司准备的心意礼品。

工厂食堂。

“‘卫星工厂’让‘候鸟妈妈’回了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因此大幅减少。”安岳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在多个“卫星工厂”建立联合妇联,覆盖众多鞋服企业,并推动企业设立“妈妈岗”,推行“弹性上班”模式。同时,联合多方举办招聘会,畅通求职女性与鞋服企业沟通渠道;开展鞋服企业技能大赛、最美女工评选活动;在重要节点看望慰问困境女工,送去温暖。

重塑底气:从经济独立到生活重构

每到下午5点,工厂的车间内,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会在安全距离里,安静观摩母亲操控缝纫机的轨迹;小男孩则在车间角落划定的学习区伏案书写。等到休息时,孩子们才会上前抱抱妈妈。44岁的陈英与8岁女儿周彤洋之间便是这般默契——女儿在角落的专属学习桌写作业,抬头就能看见母亲忙碌的背影。

陈英和孩子。

这位三孩母亲在卫星工厂工作四年,她已掌握裁剪、缝纫等全流程技能,月收入突破4000元。“上午踩平车,下午转电脑车,多学门手艺就多份底气。”

“现在挣钱了,要多带娃儿出去耍!”陈英告诉记者,“五一”假期,她带着孩子们游览了安岳石窟,而女儿“要去迪士尼”的愿望成了她新的奋斗目标。

孩子喂陈水兰零食。

这种底气化作了车间里的细节:上午还穿着粉色波点长裙的陈水兰到了下午已经换成了黑白长裙。“有钱了还是喜欢打扮一下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漂亮一点。”陈水兰说。

更温暖的是代际互动:7岁的谢安琪发现,妈妈陈水兰的头上总是绑着漂亮的发绳或发夹;8岁的周彤洋察觉,妈妈陈英下班后哼歌的次数变多了;而在邹园媛的作文本里,母亲刘琴的形象从“总是说累”变成了“会缝鞋还会辅导作业的女超人”。

孩子在母亲背后写作业。

母亲节前夕,这些变化凝结成了工位中的秘密:邹园媛想用零花钱准备一束康乃馨给妈妈;谢安琪在全家福画作上勾勒出穿工装的母亲形象,更多孩子等待着母亲节当天,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

当暮色笼罩车间,最后一批女工骑着电瓶车消失在乡间小路,缝纫机旁的爱心纸条随风轻颤。这些“超人妈妈”用指尖的针线,不仅缝制着童鞋鞋面,更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温暖图景——在这里,女性不必在生计与亲情间抉择,工厂的流水线与孩子的放学铃,共同谱写成“家在、业在、爱也在”的生活协奏曲。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